蜜棗的甜蜜記憶
兒時在宣城上學,蜜棗是家中常見的零食。個大、核小、皮薄、肉厚,驚嘆于師傅極其細膩的刀工,那些被劃開的棗皮之下,塞得滿滿的都是“糖粒子”。
水東蜜棗是宣城市水東鎮的傳統名小吃。據老人們說,每年處暑前后,青棗泛白成熟,棗廠開鍋,繁忙的制棗季節便開始了。早年的蜜棗很硬,一口咬下去,需費些力道,孩子和老人等牙口不好的人得“悠著點”,然而這種挑戰卻格外引發孩子們的好奇。孩子們“好”的是那一口“甜”,一口淌到心里的蜜一般的甜。在物質并不豐盛的年代,甜味能帶來能量,帶來滿足、快樂、充實與興奮,能撫慰孩子,撫慰所有人。
時光荏苒,生活日漸改善,餐桌日漸豐盛,20年間,求學、工作、旅行,鹽焗的、麻辣的、酸爽的、甘甜的……在各種口感的各種美食環伺之下,面相黝黑的蜜棗那份蜜一樣的甜,竟然成了甜蜜的負擔。各類飲食節目會告訴你,少吃甜食有利健康,飲食清淡有利腸胃。做工細膩的果凍布丁、甜飲料、冰淇淋、巧克力等自然是進入了黑名單,但這些來自異域的“甜”終究令“吃貨們”割舍不下,塞著糖粒子的蜜棗等傳統小食似乎過于“簡單粗暴”,漸漸被人們遺忘。
近日有老友來訪,又帶來一份改良升級版的水東蜜棗。老朋友說,傳統蜜棗從口感到外形都在改變,只是你不愿意嘗試。不要小瞧了這些棗,它們不僅暢銷國內市場,而且銷往東南亞及歐美 4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當我們醉心于西式甜品時,也許外國人正在驚訝于來自東方的小水果有很多精致的做法。多年未曾回到家鄉,我隨手吃了一顆棗,竟然覺得口感不錯,與朋友談笑間,那份久違的甜又回到舌尖與心頭。
物質匱乏年代,我們追求甜到齁的快感;生活水平上升階段,我們摒棄甜到齁的習氣。如今,我們回想“甜到齁”的場景里,有家人的笑容、友鄰的串門、親朋的來訪,還有春去冬來每一個佳節的溫馨。人們對甜食的心態,恰似一部社會變遷史。從喜愛到舍棄到重新撿拾,是每一個游子的心路歷程,更是今天人們對民俗鄉情的回望與惦念。